《慾望莊園》Brideshead Revisited

作者:Evelyn Waugh
譯者:李斯毅
出版: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0/10/27

❝ 李譯的優點在於流暢可讀,傳達出英國名校(牛津大學)與貴族家庭的生活情境與社交氛圍,
並折射出大英帝國的落日餘輝。 ❞ 
──單德興,〈不容譯者獨憔悴:評李斯毅譯《慾望莊園》兼敘梁實秋翻譯大師獎〉

李斯毅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美國波士頓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及財經法學碩士,具臺灣證券分析師(CSIA)資格。喜愛閱讀,關心弱勢,譯有《印度之旅》、《一掬塵土》、《判決》、《等星星發亮的男孩》、《對不起,我不正常》等。人生路上處處有貴人相助,充滿感激。未來會繼續努力。

單德興(學者/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翻譯不易,文學翻譯尤難,加上此次徵獎譯作內容多元,風格各異,文類也有所不同,品評殊為不易。筆者在評審時綜合考量多方因素:原作的特色與難度如何?是否拓展華文讀者的感知與視野?譯者(與編者)是否善盡譯介之責?譯文除了忠實(信)、可讀(達)之外,是否有獨特的風格?底下以李斯毅先生譯作《慾望莊園》(聯經,2020)為例說明。

此書原名Brideshead Revisited,副標題為The Sacred & Profane Memories of Captain Charles Ryder,作者為英國小說家伊夫林.沃(Evelyn Waugh, 1903-1966),1945年初版,1998年由美國現代文庫(Modern Library)評選為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2008年由英國導演朱利安.賈洛(Julian Jarrold)拍成電影。

李譯長逾460頁,是這次徵獎中最長的譯作之一。若說短篇譯作有如百米短跑,那麼長篇譯作就是馬拉松。前者可一鼓作氣完成後反覆修訂,精雕細琢,後者則因篇幅甚長,端看「跑者」的「配速」、精神和氣力,也就是如何維持品質平穩,留意細節。

早在1957年華文文壇前輩林以亮(宋淇)便曾摘譯此書第一部第三章,書名譯為《興仁嶺重臨記》,刊登於夏濟安主編的《文學雜誌》。 此書另有趙隆勷譯的《舊地重遊》(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與麥倩宜譯的《夢斷白莊》(臺北:皇冠,2007)。李譯之書名《慾望莊園》便來自電影版的臺灣譯名。

林以亮在該篇譯文之前表示:「我自己一直認為理想的翻譯應該彷彿是原作者的中文寫作,原文的意義與精神,譯文的流暢與完整,都應兼籌並顧,而且不應有以辭害意,或以意害辭的弊病。」他並如此評量自己費時一個多月完成的不到13,000字譯稿:

「用這個尺度來衡量我的翻譯,當然是眼高手低,還沒有脫離學徒階段。初譯畢時,還自覺過得去,現在再看一遍,覺得語句生硬,處處都在遷就原作,想來當時實在對原作太過尊重,不敢擅動……這不過是一章,尚且如此,全書之譯成更不知要多少艱難。」(171)

以上所言雖為自謙,但翻譯全書之難的確有如馬拉松,途中會遭遇不少「撞牆」階段。李斯毅先生曾翻譯佛斯特(E. M. Forster)的《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聯經,2017)、《墨利斯的情人》(Maurice,聯經,2019),以及伊夫林.沃的《一掬塵土》(A Handful of Dust,聯經,2019),此番挑戰篇幅更長的鉅作,用心與毅力令人佩服。

李譯的優點在於流暢可讀,傳達出英國名校(牛津大學)與貴族家庭的生活情境與社交氛圍,並折射出大英帝國的落日餘輝。特別難得的是,全書加了250餘條譯注,居所有與賽作品之冠。透過眾多譯注,讀者得以領會此書涉及的人事物之廣,彷彿也有機會管窺一去不返的時代氛圍,一如書名中的“Revisited”(「重訪」)所示。梁實秋以學者與散文家的角色翻譯《莎士比亞全集》,除了譯序的說明與考證,也加了詳細的譯注,李譯則是這次徵獎中最奉行此道者。(節錄)

𝐎𝐏𝐄𝐍𝐁𝐎𝐎𝐊全文閱讀➢不容譯者獨憔悴:評李斯毅譯《慾望莊園》兼敘梁實秋翻譯大師獎

  • Post author:

第34屆梁實秋文學大師獎翻譯大師獎優選《慾望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