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Short Talks

作者:Anne Carson
譯者:陳育虹
出版: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0/7/28

❝ 詩的語言處處散發出誘人的意義擴張潛力,脫離文字的束縛,「準確」與想像力平行,
譯文變化的可能性無限,小說則大多嘗試牢牢套住現實。 ❞ 
──梁欣榮,〈意深言簡:淺談陳育虹譯《淺談》〉

陳育虹

  著有詩集《閃神》、《之間》、《魅》、《索隱》等七本;散文《2010陳育虹日記》;譯作:凱洛‧安‧達菲詩集《癡迷》、瑪格麗特‧艾特伍詩選《吞火》、露伊絲‧葛綠珂詩集《野鳶尾》、傑克.紀伯特詩集《烈火》等。2011年於日本思潮社出版日譯詩集《我告訴過你》。2018年於法國Les Editions Circé出版法譯詩集《我告訴過你Je te l’ai déjà dit》。2004年獲《台灣詩選》【年度詩獎】。2007年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2017年獲【聯合報文學大獎】。

梁欣榮(學者/中華民國筆會英文季刊總編輯)

《淺談》是本屆梁實秋文學翻譯獎入圍決審唯一的一本詩集,其餘9部均為長篇小說。就翻譯篇幅而言,《淺談》的文本內容只有46首短到不能再短的散文詩,佔全書共46頁。加上14頁導論、2頁作者序、11頁譯者序等等,加總起來也只有141頁。就內容來看,最短的詩只有一行(〈葛楚‧史坦淺談晚上9:30〉,頁43),最長的一首也不過大半頁(〈淺談戴門醫生的解剖課〉,頁103)。

就難度而言,安.卡森用接近自然語言的表達方式書寫,捨棄抽象的後現代語法,脫離曾經主宰詩壇的艾略特式濃縮語言和惠特曼式的解放文字,跟讀者維持一個始終不太近卻又不太遠的閱讀距離,讓人覺得他的詩不難懂,卻有很寬廣的意義探討領域。

上面揭示的4個議題── 文類、篇幅、內容、難度──大大增加了評審工作上的困難。

一本詩集如何跟一本長篇小說相比? 比哪些項目? 是用傳統信達雅的模糊標準來鑑定翻譯的成果? 或是任憑感覺指使? 嚴格說來,詩的語言文字和意義蘊藏的境界跟小說的不同,每一首詩都是似有生命的獨立個體,無時無刻不產生意義,無法套用一般小說或散文的翻譯標準來鑑定。若是翻譯比賽,則有勞力分配極度不均之嫌。

試問140頁的文本就勞力和所需處理時間來說如何能跟接近500頁(《鹿苑長春》,488頁)甚至超過600頁(《烽火劫》,606頁)的文本相比? 翻譯小說要處理故事情節的前後連貫、時間軸的交錯、人名地名、次要情節等足以影響譯文一致的複雜元素,不像下面一首獨立的個體戶短詩可以短時間內一次掌握:

SHORT TALK ON
GERTRUDE STEIN ABOUT 9:30 P. M.

 

How curious. I had no idea! Today has
Ended.

 

葛楚‧史坦淺談晚上9:30

 

怪事。真搞不懂!今天就這樣沒了。
(陳育虹譯)

絕大多數讀者不會認為上面這首詩的文字十分複雜難懂,反而可以感覺到自然語言的平易近人。或許有人會問:「這算是什麼詩?」不過這不是本文要處理的疑問,在此先擱置不談。可以確定的是:這類文字表達與常用英語相差無幾,詩人也幾乎不借用典故,所以閱讀難度不高,比起那些情節錯綜複雜、敘事觀點飄忽的大部頭小說,容易駕馭太多了。(節錄)

𝐎𝐏𝐄𝐍𝐁𝐎𝐎𝐊全文閱讀➢意深言簡:淺談陳育虹譯《淺談》

  • Post author:

第34屆梁實秋文學大師獎翻譯大師獎優選《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