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顏
江西瑞金人,中國作協會員,江西作協散文委員會副主任,魯迅文學院、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高研班畢業,參加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品見《人民文學》《青年文學》《天涯》《作品》《芙蓉》《新華文摘》等刊,入選《21世紀散文年選》等選本,有作品譯介到國外。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民族文學》年度獎、丁玲文學獎、三毛散文獎、穀雨文學獎、江西省文藝創作獎、锺肇政文学奖等獎項。出版散文集《天空下的麥菜嶺》《陪審員手記》《贛地風流》《古陂的舞者》《父親的大海和太陽》等。

散文集《古陂的舞者》以贛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書寫對象,聚焦古陂蓆獅犁獅、興國山歌、石城燈會、贛南客家匾額習俗、贛南客家擂茶製作技藝、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於都嗩呐“公婆吹”、客家古文、贛南採茶戲、贛縣東河戲等十個非遺專案,深入非遺現場,近距離考察和探究其歷史背景、文化價值、傳承現狀。
全書採訪和創作時間跨越五個年頭,作者數年如一日,跋山涉水,行走於贛南大地,以親聞親見的田野調查、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走進非遺傳承人的生活,還原他們的生存困境、悲歡離合、人性紛雜,見證非遺人在時代變遷中尋找自我,尋找生命意義和精神原鄉的出路及希望所在,呈現客家人滄桑無盡的歷史過往、橫跨經緯的地理遷徙、獨特神秘的民俗風情,刻錄現代文明與農耕文明劇烈碰撞背後的輝煌與凋落。
全書針對非遺傳承人後繼乏人的尷尬現狀進行了深刻反思,揭示了保護、傳承非遺在商品經濟時代下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特別是非遺傳承人命運的逼仄尷尬以及現代科技發展帶來的強烈衝擊,讀來無不令人觸目驚心,扼腕長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