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5 2025人文季 梁實秋文學大師駱以軍老師演講側記:靈光一閃的瞬刻

本次講座很高興邀請到作家駱以軍,老師曾以小說《西夏旅館》榮獲第三屆紅樓夢文學獎、《匡超人》榮獲第五屆聯合報文學獎,是為華文地區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其創作領域也跨足散文、詩、繪本等等。最新出版的散文文論集《如何抵達人心,如何為愛畫刻度:駱以軍的文學啟蒙小說26講》更是獲得第37屆師大梁實秋文學大師獎散文大師首獎。
 
講座全程,駱老師以生動的敘事與哲思交織,帶領聽眾穿梭於個人經歷與文學思考之間。演講透過三個主要故事,探討了事件視界、死亡與靈魂、以及多重宇宙的概念,並將這些議題與創作者的身分和散文的本質巧妙連結。
 
首先是黑洞,作家以黑洞的特質作為引子,描述黑洞如何因其無限大的質量吸入一切,甚至光都無法逃逸。他將這一物理現象與村上春樹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中的比喻相連結,那些生物每天吞食人類的夢境與恐懼、哀傷、愛與遺憾。駱以軍認為創作者的角色就如同書中描述的「夢讀」——負責解讀這些生物頭骨中釋放的夢境,同時將自己多年在師大附近的咖啡廳、旅館中寫作的經歷,比喻為這種「讀取靈魂」的工作。由此接續開展演講中的第一個故事──廣州白雲機場的神祕遭遇。
 
當年受邀前往廣州參加一家新書店的開幕活動後,駱老師在機場準備返回台灣。在機場等候時去買了可樂,突然被一位和尚攔下。這位和尚告訴他「你這張臉是我見過最好的臉」,令人震驚的是,這位和尚的長相與已故父親驚人的相似。從這場景之後,他開始回憶自己與父親複雜的關係:從青少年時期因行為不端被父親痛斥,到後來因文學成就獲得父親的認同與喜愛。隨後又遇到一個明顯是詐騙的人,而這人的長相又與過去曾在咖啡店見過的一個男子相似。這些經歷引發他對死亡本質的思考──或許亡者並未真正消失,而是「繼續在這個世界不知道的地方繼續搭飛機⋯⋯⋯⋯繼續的流浪旅行」,就如同那位和尚,和尚終究必須在廣州機場遇見他,並告訴他「擁有最好的一張臉」。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大學時期,當時他住在文化大學附近的山坳裡,老師當時全心投入寫作的狀態。一個晚上,因當地有人過世,和尚念經的聲音透過喇叭傳遍山谷。突然,正當他在專心寫作時,有人敲他的窗戶,以為是朋友所以只是笑了笑,想著朋友會自己進來房間,便繼續寫作。直到夜裡,駱老師突然「醒來」(不確定是夢或是真實),看到一個男子進入他的房間,打開燈,並且坐在他的書桌前閱讀他的手稿。感到憤怒與受打擾之際,他希望菩薩可以保佑自己。接著在極短的瞬間,他感受到一種「高燒的光和亮」,甚至還聞到「動物皮毛燒焦的味道」,然後那位「訪客」消失了。第二天他將此事告訴朋友P君,卻意外受到朋友的責備,認為他不該因為自己的恐懼就「殲滅」一個只是好奇的亡靈。這件事對他的創作心靈產生了深刻影響,那是關於「恐懼」以及「被恐懼」之間的微妙關係。
 
最後一個故事是多重宇宙與失落的友誼。故事源於老師開始玩Facebook的「開心農場」遊戲,結果自己卻沉迷其中,甚至花了不少金錢在之中。有一天,他收到一則訊息,自稱是小學同學要開同學會。從此述說有關小學一段僅有一年的經歷,當時結交了一位好友,可是畢業後卻失聯。網路時代來臨後,老師嘗試搜尋那位朋友,卻找不到此人的資料,只發現一篇網誌文章。這篇文章描述該位作者與朋友參加小學校慶的情景,而這位作者的敘述風格和經歷與老師非常相似,但時間線卻不對。更神奇的是,第二天再搜尋時那篇網誌已經消失。這可能是「多元宇宙」的證據——在另一個平行宇宙中,他與好友保持聯繫,一起經歷與現在此在的時空完全不同的人生。
 
演講最後,駱老師總結談到散文與小說的關係,指出現代小說的敘事基礎實際上是散文。他引用海德格的概念「此在」,談論人如何在特定時刻從無知狀態被「搖晃」出來,產生對世界的新認識。老師透過獨特的敘事風格和哲思,探討了生命、死亡、平行宇宙等概念,同時也反映了他作為作家對寫作本質的思考。
 
對於駱老師的演講,有對散文很有興趣的國文系同學分享表示,老師透過生命故事的分享,讓我們得以一窺散文乃至小說創作的軌跡。看似散落的片段,卻不可思議的環環相扣,與其說是搭建創作的鷹架,不如說講者用一場講座的時間完成了創作,一種與聽者共寫創作的奇妙感受。經過此次講座,我想創作的靈光,比起一刻乍現的神跡,更多的是對生活的驚奇之心。
 
(演講記錄:師大國文所 魏琪芳)
  • Post author:

2025-05-05 2025人文季 梁實秋文學大師駱以軍老師演講側記:靈光一閃的瞬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