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燒書》

作者:楊渡
出版: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06/03

❝ 我一直希望在更遠的歷史距離之後,有一天把真正的觀察與思索寫下來。
那是更深刻的記錄,也是更深沈的反省。 ❞ ──楊渡

楊渡

  詩人、作家。喜歡旅行、閱讀、電影和足球。最喜歡的地方,是新疆和阿爾卑斯山。最喜歡的電影是《直到世界的盡頭》。
  生於台中農村家庭,寫過詩、散文,編過雜誌,曾任《中國時報》副總主筆、《中時晚報》總主筆、輔仁大學講師、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主持過專題報導電視節目「台灣思想起」、「與世界共舞」等。
  著有詩集《南方》、《刺客的歌:楊渡長詩選》、《下一個世紀的星辰》;散文集《三兩個朋友》、《飄流萬里》;報導文學《民間的力量》、《強控制解體》、《世紀末透視中國》、《激動一九四五》、《紅雲:嚴秀峰傳》、《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詩》、《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家—簡吉和台灣農民運動》;長篇紀實文學《水田裡的媽媽》;短篇小說集《九天九夜》;戲劇研究《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以及歷史紀實《有溫度的台灣史》等十餘種。

陳國球(玉山學者/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30年前的歷史事件,其規模之大,其人物之眾,其環境之複雜,若要周全俱備,寫來很容易散漫無歸;作者意想拉開時間的距離,以繞過當日許多障碍與禁忌,效果可以更真更實。不過,30年的間距,卻使得書寫轉成文字與記憶的纏鬥;為了彌補記憶之日漸流失,得由散落各處的資料再構建成「文獻記憶」(archival memory);過程中再混雜著更多新事件、疊加新歷史,以及種種「後見之明」,於是在複雜的「過去」再上置更多的複雜。

❝ 事實上,楊渡對自己的書寫,非常自覺;全書也展示出思想與文字之間的拉鋸與協商。 ❞

從本書的外現框架看來:前有〈序曲〉,結尾是〈終曲〉,當中是井然鋪列的10章;十足十的紀事本末體。然而《未燒書》的10章之內,卻另有層序:當中的文字是分佈在長短不太勻稱的152則;各章大略有前後之序,但各則之間與之中的時間則多見跳躍;其間又穿插了新舊裡外的興發印象,好比14歲時往監獄探訪母親的途中心事、1986年參加鹿港反杜邦環境運動境況,以至1920年代農民抗日運動的史跡等等。

正如普實克以西方史詩為本,觀測中國歷史書寫,他只見到一種「抒情詩的秩序」;我們看《未燒書》,也不難見到其事與文,往復於選擇軸上,若納水輨,如轉丸珠。例如第五、六章兩章記述同事徐宗懋中槍事件,中間展現了人物形相刻畫、姿態對白,又或者事況敘述、場景描寫,以及感興抒懷等等,互為牽引補充。

全書文字張馳起伏於存亡之間,以至生與死、記憶與遺忘的詰問,就遠遠超乎玄學清談;再者,就在這個史詩基址之上,楊渡又架設了一闋傾城戀曲,繾綣柔情伴以晶瑩幽雅的文字,由是敘事與抒情同構,成為經脈一體的書寫。

楊渡在〈終曲〉章說:

愈是寫到最後,我愈是明白,我所有的紀錄,不是為了表白事件的真相,不是為了紀錄當時的社會面貌,而是探討更深層的人性;探尋更幽微而脆弱的人心。……再真實的故事,最後都成了一個象徵,一個隱喻。

(節錄)

𝐎𝐏𝐄𝐍𝐁𝐎𝐎𝐊全文閱讀➢師大梁實秋文學大師獎》「現代散文」之為「文」:讀楊渡《未燒書》

  • Post author:

第34屆梁實秋文學大師獎散文大師獎首獎《未燒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