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回想錄》

作者:董橋
出版: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3/18

❝ 《文林回想錄》較以往諸書更帶情感。在這瘟疫蔓延,煙哨味、暴戾之氣彌漫的不安與擾動時代,
這本書散發著溫暖的、安靜的光與亮。 
──鍾怡雯,〈舊時月色裡的時代翦影:論董橋《文林回想錄》〉

董橋

  董橋(1942-),原名董存爵,福建晉江人,台灣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研究多年,曾任職《明報月刊》、《明報》、《蘋果日報》,在港台大陸出版作品數十多種。牛津出版所有著作集四十種:《沒有童謠的年代》、《從前》、《小風景》、《一紙平安》、《讀書人家》、《讀書便佳》、《讀胡適》等。

鍾怡雯(作家/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柳蘇在1989年寫過〈你一定要看董橋〉,說董橋(1942-)的散文「一流」,證明香港在通俗文學之外,在專欄雜文之外,尚有精緻文學;比起過客香江,只能算半個香港作家的余光中和陳之藩,董橋的散文是道地香港出品,董橋的散文可以說就是香港。文章發表在北京知名的《讀書》雜誌,在中國引起頗大的迴響,三聯書店兩年後出版《鄉愁的理念》(1991)和《這一代的事》(1992),一時之間,董橋成為中國文化圈的熱門話題。

柳蘇另有一個廣為人知的筆名羅孚(1921-2014),香港南來作家,他寫這篇「推文」時,正軟禁在北京一個胡同里,沒有閱讀、寫作和發表的自由。董橋主編《明報月刊》期間,邀得羅孚寫專欄,以程雪野為筆名,後結集為《燕山詩話》(1997),出版時的作者名為羅孚。董橋在《文林回想錄.五十二》特別揭開這段祕史,說程雪野這個筆名是他替羅孚取的。至於為何棄原名而另取不為人知的新筆名?董橋沒說,看門道的人自然會去順籐摸瓜。

《文林回想錄》(2021)顧名思義,寫的是文壇故人故事,兩個月即成書,「數字為記,順序撰述,不落篇目,共得55章。書裡寫的7、8位文林舊交前輩居多,年齒和我相亞的不多,都是在香港在臺灣在英美的知己至交,或深或淺跟我的編輯生活寫作路徑各有因緣」。楊牧以「文學」自傳稱自己的《奇萊前書》和《奇萊後書》;《文林回想錄》亦可視為董橋的「文壇」自傳,董橋稱之為「文士之林」,是為「文林」。

❝ 憶舊是董橋散文的重要主題,是他獨特的風格之一。 ❞

他的書齋即名為舊時月色樓。《從前》(2002)即是憶舊的箇中代表作。《文林回想錄》不少篇章則又比《從前》再「從前」:少年時期在印尼的成長和政治記憶;青年時期來台南讀書的因緣,以及出社會之後的際遇。1964年成大畢業後,曾在新加坡和越南住了一年餘;1960年戒嚴時期台灣社會的肅殺氣氛,那個時代遇到的那些人和事,由此奠定一生為媒體人的志業。罕見的多了個人身世的回顧,帶點自傳或回憶錄的性質;老香港老倫敦的生活記事;20世紀新中國成立以來,動盪大時代的小掌故小歷史。

《文林回想錄》是一部時代翦影,寫得搖曳生姿。因為工作,因為香港文學轉接站的「戰略」位置,董橋結交不少南來北往的文人,讓我們見識到南洋與中國文壇如何在50、60年代的香港交會。

我認為,《文林回想錄》除了散文藝術上的成就,更是研究文學史的重要資料和憑據。香港為據點,幅射出台灣、東南亞、中國現代文壇與自身生命的交會,由此帶出董橋的中西文學因緣和雜糅的文化背景。《文林回想錄》較以往諸書更帶情感。在這瘟疫蔓延,煙哨味、暴戾之氣彌漫的不安與擾動時代,這本書散發著溫暖的、安靜的光與亮。

❝ 因此,你不能不看董橋。你一定要讀《文林回想錄》。 ❞

(節錄)

𝐎𝐏𝐄𝐍𝐁𝐎𝐎𝐊全文閱讀➢師大梁實秋文學大師獎》舊時月色裡的時代翦影:論董橋《文林回想錄》

  • Post author:

第34屆梁實秋文學大師獎散文大師獎優選《文林回想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