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1 2025紅樓文學沙龍|蕭宇翔專題演講:冥王水瓶時代的詩歌願景 側記🌌

紅樓文學沙龍於每年紅樓現代文學獎徵稿期間,邀請文壇上優秀亮眼的青年作家,蒞校向同學分享創作的歷程與經驗。
 
今年特別邀請年輕創作者蕭宇翔分享自身的現代詩創作經驗。他以「冥王水瓶時代的詩歌願景」為題,帶領讀者思考,當2025年冥王水瓶時代再次降臨時,身處時代波濤與動盪中的我們,該如何從生活中汲取靈感,並透過詩來傳達生命的真諦。
 
藉由本場講座,鼓勵對創作充滿熱忱的青年學子們,勇敢跨越自我的設限,探索詩的無限可能。
 
☄️【當苦難撞見日復一日】
 
蕭宇翔以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的開篇為引,指出過去四百年來人文精神被科技與數學主導,我們也逐漸喪失對生活的觀察以及認知的激情。對此,他以王德威《歷史與怪獸》中提到的怪獸,引發讀者對於現代性的思考。無論在哪個時代,對於哪個人,現代性都以一種極為預設的方式出現,以至於我們錯以為那是生命中的底色,而產生放棄認識世界的想法。
 
蕭宇翔以自己的詩作〈陪永和看電視〉為例,內容書寫礦工家族的經歷與傷痕,引導讀者思考詩所隱含的「不可言說的狀態」。他提到這些突如其來的變故會迫使人們重新反思自身與世界的關聯,並開始直面人生的根本問題。同時,他也認為苦難是平等的,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悄然襲來,打破原有的生活慣性。
 
因此,蕭宇翔提醒讀者,在面對現代性時,並非依賴單一知識或技術,藝術相對於技術其實是給自己一個機會。
 
以詩為藝術,其本質為語言,能重組心、性、命,使我們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持續思考以及超越慣性,透過述說故事拿回生活的主動權。
 
🌟【寫詩是褪去自我的過程】
 
冥王星涉及潛意識、陰暗面、生死、性慾與蛻變,指向慾望與恐懼等最本質的狀態;而水瓶則講究群體、訊息與理智。因此,當冥王水瓶時代再次降臨時,個體與群體之間的互動以及世俗化的世界觀逐漸顯現。
 
在這個時代,詩不再只是彰顯自我,而是成為一個「褪去自我」的過程。蕭宇翔認為,寫詩也可以是逃避自我的歷程,不過我們必須努力讓詩具有個人化、風格化與主觀化,才能成為雅俗共賞的作品,從而展現藝術本身的魅力,吸引讀者主動進行艱難的理解。
 
然而,蕭宇翔也提醒讀者,應注意不讓詩變成一種渲染情緒的載體。他強調詩應保持歷史意識,擁有瞻前顧後、承先啟後的特質,並且能夠以縫補的方式理解世界。在這樣的框架下,詩人可以將自己的故事視為時空下的產物,透過作品觸動他人的同時,也促使他們有所行動。
 
蕭宇翔亦認為,寫詩的真正目的在於講述真實,也就是保持求真姿態。我們需要時時刻刻問自己:「我們想透過講述帶給世界什麼?」,正如楊牧所言:「寫詩抱持著一種遙遠的取向」,蕭宇翔認為,詩作中蘊含著我們對世界的深遠關懷與嚮往。
 
🌅【以詩注入社群:重塑時間與展現真實】
 
對蕭宇翔而言,當詩的創作方式不再受拘束時,其媒介與框架會發生變化。此時,寫詩將不再為了達成某個目的,而是一種創造空間的經驗,詩的句子將因此變得更為坦白與明朗。
 
為此,蕭宇翔引用卡爾維諾在《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中論及的五個主題——「輕、快、準、顯、繁」來說明這樣的狀況。當我們能夠從不同的敘事角度呈現詩作,詩便擁有更多空間可以處理更複雜的現實經驗。因此,我們則願意以更長的時間來度量生命,並不再將創作侷限於單一作品,而是能夠以一本或多本為單位,透過持續的書寫,鋪展生命的歷程。
 
當我們面對當代社會中大量真真假假的訊息,蕭宇翔鼓勵聽眾將個人生命經驗寫進詩裡,並放到社群平台上公開發表,讓詩成為凝聚真實經驗的力量。透過詩,創作者不僅記錄自己的感受,還能幫助他人理解自我,反過來用詩注入社群之中,進而展現真實,重塑時間與現實感。
 
從自己的創作經驗出發,蕭宇翔以木心的話作為總結:「文學是可愛的,生活是好玩的,藝術是要有所犧牲的」。寫詩源自於我們對生活的深入理解與體會,這也正是詩之於當代社會賦予我們對於生命所抱持獨特價值的所在。
 
🪐講師介紹|蕭宇翔
 
1999年生,臺灣桃園人。畢業於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現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中興湖文學獎、創世紀詩刊開卷詩獎、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等。2022年,與詩人曹疏影同獲第八屆楊牧詩獎,為該獎項開辦以來最年輕之獲獎者。 2024年,以《人該如何燒錄黑暗》獲台積電旭日書獎首屆大獎得主。
  • Post author:

2025-03-21 2025紅樓文學沙龍|蕭宇翔專題演講:冥王水瓶時代的詩歌願景 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