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文學沙龍講座:馮勃棣劇本創作經驗分享講座側記

文/伍筱媛

紅樓文學沙龍於每年紅樓文學獎徵稿期間,邀請文壇上優秀亮眼的青年作家,蒞校向同學分享創作的歷程與經驗。

隨著疫情趨緩,2023年紅樓文學沙龍與讀者在梁實秋文學故居再次聚首,透過實體講座重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藉由講者現場分享自身創作經驗,來往對答之中,期許能夠邀請青年學子一窺寫作的堂奧,在紅樓文學沙龍裡獲得不同凡響的創作思考。

2023文學沙龍主題

今年度邀請青年劇作家馮勃棣,分享編劇之路上由初入茅廬至專職編劇的心路歷程。馮勃棣從大學時代跨系修習戲劇系的課說起,梳理過去不同時期的創作突破,鼓勵青年學子多方嘗試之餘,也旁證了他的個人創作觀。

 

人生早有一場說故事的安排

臺大生馮勃棣,前綴系所不是戲劇系,而是工商管理學系。時常跨系修課的馮勃棣,因緣際會之下選修戲劇系紀蔚然老師的「西方經典劇本選讀」,了解劇本也能深具文學性,成為劇本創作的開端。

就讀台大戲劇所時,歷經編、導、演的課程,馮勃棣發覺仍最受劇本寫作吸引,更加堅定創作的志向。他回憶幼時候診,就常向候診區的長輩們講述原創故事。這份對於說故事的喜愛,長大後成為在表演藝術領域多方嘗試的源泉;2008年馮勃棣即憑藉熱情進行脫口秀表演,除此之外,也嘗試音樂創作及魔術表演。

如影隨形的說故事原動力帶領他探索文字以外的未知領域,獲取不同養分,並持續推動他走向編劇之路。馮勃棣說,人生原來早有安排。

創作是不斷推翻自己的過程

作為編劇路上啟蒙者一般的角色,紀蔚然的創作風格對馮勃棣產生莫大的影響;他仰慕紀蔚然創作的語言遊戲及抒發情感的方式,早期創作中難免出現模仿的傾向。歷經首兩部作品均獲得「小紀蔚然」的評價,馮勃棣開始思考如何跳脫老師的陰影,但真正擺脫此前劇場經驗及思維養成的創作習慣,要到了北藝大電影研究所,經易智言點撥才有所突破。

在電影所裡,馮勃棣體會到劇場是語言掛帥的場域,其中充滿了文字的精緻遊戲,電影則以畫面呈現細節,藉由角色的表情或反應說故事;他決定脫離舞台劇領域兩年,潛心鑽研電影劇本創作。其後完成的《Dear God》成功洗去慣用的劇場風格,以電影的畫面感輔助敘事,也再次贏得臺北文學獎的殊榮。

對馮勃棣而言,《Dear God》不僅是跳脫個人舊風格的翻新之作,讓他正式脫離「小紀蔚然」之名,題材方面亦從前五年習用的小情小愛、失戀療傷,轉而討論人類的苦難和罪行,下開「神之三部曲」(《神農氏》、《蘑菇》)的系列創作,探問更深沉的人性議題。

成為職業編劇後,馮勃棣的寫作習慣竟又再被推翻。過去進行藝術性創作,為了自己而寫,期望觀看世界的角度可以被他人理解,如今處在業界須以大眾喜好為優先考量,反而需要主動理解他人。馮勃棣以《帶我去月球》、《江湖無難事》為例,指出題材若不能引起大眾共鳴,銷量便不能追上同期的賣座作品。他打趣地說,因此現在更想當為他人而寫的暢銷作家。

作品不容AI模仿的靈與肉

馮勃棣認為一個作品最重要的兩項元素為思想靈魂與技術。思想靈魂是作品非說不可的內在主題,是作者必定要與讀者分享的生命經驗或哲思;技術指的是作品結構、寫作筆法、人物主題等寫作策略。若缺乏技術就無法表達情感和思想,若缺乏情感和思想,故事就顯得扁平乏味,難以引起共鳴。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也正是馮勃棣認為AI無法真正創作之因。

近來ChatGPT風起,AI是否能創作的疑問也隨之而來。馮勃棣視ChatGPT的寫作為一種遊戲,不可否認其產生的作品具備技術,有完整的起承轉合,然而當中缺乏重要的思想靈魂。他直言,ChatGPT資料庫比人腦更豐富,可以統計賺人熱淚的電影類型,但AI無法理解人為了生活瑣事而哭的情感。

馮勃棣鼓勵有志創作者廣泛閱讀,建立個人系統化的創作思想體系,並將之落實於寫作以內化理論知識。他將技術理論和思想內涵喻為兩端點,連接兩者仰賴個人才華,而才華是可經後天努力建成的一道橋樑。

馮勃棣也提點創作者可從生命經驗中挖掘題材,諸如:最天人交戰的時刻、人生最重大的選擇等,因衝突是戲劇的重要元素,選擇是故事最原初的開始,某道生命經驗或許具備孕育一個故事的可能。

藉由創作,能夠記錄某一片刻的人生圖景,以及當下稍縱即逝的掙扎和體悟──這便是創作有趣的地方,馮勃棣篤定地說,生命的樣貌將由你來決定。

 

 

講師簡介|馮勃棣

1982年生,劇作家。曾獲臺灣文學獎舞台劇本首獎、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數度榮獲臺北文學獎(舞台劇本)、「拍台北」電影劇本徵選獎等獎項

著有電影劇本代表作《帶我去月球》、《江湖無難事》
劇場作品《我為你押韻—情歌 Revival》、《Dear God》、《神農氏》、《蘑菇》等
書籍著作《劇本的多重宇宙:馮勃棣導航,39部電影的故事力與生命啟示》、《寂寞寂寞不好—馮勃棣劇本集》

  • Post author:

紅樓文學沙龍講座:馮勃棣劇本創作經驗分享講座側記(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