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佛》

作者:王盛弘
出版:馬可孛羅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5/7

❝ 我想到記憶,記憶也像雪佛,終究要崩塌,消融於無跡。
到最後,雪佛不見了,只剩下文字,文字取代雪佛,成了記憶本身。❞ ──王盛弘《雪佛》

王盛弘

彰化出生、台北出沒,寫散文、編報紙,著迷於旅行、電影、藝術、郊山健行,愛好觀察社會萬象,有興趣探索大自然奧祕,賦予並結合人文意義。曾獲金鼎獎、九歌年度散文獎,躋身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等眾多獎項,為各類文學選集常客,〈種花〉、〈高尾山紀事〉入列高中國文課本。著有《花都開好了》、《大風吹:台灣童年》、《十三座城市》、《關鍵字:台北》、《慢慢走》、《一隻男人》等散文集。

暌違五年再推新作,從《大風吹》記憶故鄉竹圍仔、《花都開好了》書寫城市,《雪佛》推向更寬廣的世界;那破壞與重生的八O年代、喧囂浮華的九O年代。收錄〈美麗華〉、〈適合仰望的距離〉及獲獎佳作〈甜蜜蜜〉等十八篇散文精品首度公開琦君寄王盛弘近二十年全部信札,見證隔代作家最真摯的友誼。

記憶是什麼?是千面觀音,
常常,它表現為一尊雪佛。
可是啊,人生於世,就像雪佛一般不斷地從底部融化,
卻仍不乏大肆經營、滿心期待的人。

我想到記憶,記憶也像雪佛,終究要崩塌,消融於無跡。
到最後,雪佛不見了,只剩下文字,文字取代雪佛,成了記憶本身。
我留不住雪佛,能夠掌握的只有自己的文字。

十八歲,王盛弘走出為生命打下底色的故鄉竹圍仔,走向更廣大的世界,如今他隔著遠遠的距離,凝視雪佛般的記憶,任祂逐漸消融於無跡,只留下文字纓絡。

《雪佛》輯一描摹了與苦悶共生的重考時光,為校園裡未被馴化的靈魂勾勒輪廓,目擊軍中極端環境對人的斲傷,體悟到職場寄是修煉場也是修羅場,又冷不防地闖進猶如背對著光的雙重人生,在最黑的夜裡凝視最深的慾望;輯二栩栩敘述王盛弘與琦君通信近二十年始末,首度披露老作家寄小讀者近二十年的信札全紀錄,淡去的筆跡時光膠囊般保存了過往點滴。

王盛弘從「我」出發,做最私密的自剖,走向「我們」,召喚普遍的人性,一起走過的從前;在台灣「換血」的關鍵年代,記錄置身於時代風雲的個人命運,也寫下小人物眼中的大時代變遷。

自1998年出版《桃花盛開》以來,王盛弘的寫作之途,迄今行過廿五載,初期創作採傳統的散篇成冊形式出版,新世紀所開展出的系列寫作,則漸具計畫性寫作模式,尤受矚目。所謂「三稜鏡」計畫原為2002年獲台北文學寫作年金之創作案,後擴充為(凌性傑所謂的)「成長三部曲」:2006年的《慢慢走》寫海外行旅見聞與感思;2008年的《關鍵字:台北》鋪敘城市生活與心路歷程;2013年的《大風吹:台灣童年》則回溯18歲之前的故里時光。

三書的空間軸由大至小、由外及內,時間軸則由今往昔,開啟其回憶之旅。王盛弘臨深履薄,步步揣摩散文技藝,佈局愈發嚴密,但偶會流於工整拘謹。至於2022年出版的《雪佛》,則為其第11本創作集,在意念方面承襲了「三稜鏡」計畫的青春回溯歷程,文字佈局上則愈發自在自信、鬆弛有度,渾無斧鑿之痕,允為成熟期之代表作。

《雪佛》書分二輯,輯一追憶作者離開彰化後負笈北上的十餘年辰光,時間點落在1988-2000年之間。輯二則收錄他與琦君之間的書信往來,前有〈適合仰望的距離〉記王盛弘與琦君成為忘年之交的因緣,後則收錄相關書信往來,並佐以作者說明文字。此批文獻通信時間約在1983-2002年,恰巧亦是輯一處理的年代,統整觀之,可見青年王盛弘對文學之純情、熱愛與關於時代的各種感發。

就文壇活動而言,王盛弘向來低調,演講、評審每每謙讓婉拒,埋頭當創作苦行僧,默默耕耘著文字田畝。輯一諸文錯落短長,最引人注目者當為〈甜蜜蜜〉與〈潮間帶〉,二文皆長達萬餘字,在追求速度與輕薄短小的當代,這也是王盛弘對文學另一種低調而古典的堅持……(節錄)

𝐎𝐏𝐄𝐍𝐁𝐎𝐎𝐊全文閱讀➢師大梁實秋文學大師獎》鑄雪為記憶的文字:讀王盛弘《雪佛》

  • Post author:

第35屆梁實秋散文大師獎入圍《雪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