瘂弦回憶錄

作者:瘂弦(口述)、辛上邪(記錄)
出版: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3/25

❝ 到了我這個年齡,覺得世界上最大的悲劇,其實是沒有完成自己。 ❞ ──自序

瘂弦

  本名王慶麟,1932年生,河南南陽人。1949年於內戰中隨軍來台,政工幹部學校影劇系畢業後,服務於海軍。1960年代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後自威斯康辛大學獲碩士學位。曾主編《創世紀》、《詩學》、《幼獅文藝》等雜誌,任《聯合報》副總編輯兼副刊主編二十餘年。

  瘂弦以詩之開創和拓植知名,民謠寫實與心靈探索的風格體會,蔚為現代詩大家,著有《瘂弦詩集》、《中國新詩研究》、《聚繖花序》、《記哈客詩想》等,並編有《戴望舒卷》等早期散佚名作多種,影響深遠。

一個時代的舞台

  《瘂弦回憶錄》是一部刻繪時代的史詩巨著,自河南童年回憶起述,17歲為避內戰隨學校流亡,自此永別父母,離別家鄉,途中從軍來台,由小兵歷練力求上進。長途漫漫,一路隨時代世勢跌宕,親人、故鄉的永憶,戰爭、離亂的殘忍、傷痛,文壇的風雲際會……「悲欣交集」的傳奇經歷,透過瘂弦滿懷悲憫、豐富有致的口吻,莫不雋永生動、感染綿密。
  本書敘述以早期為主,回憶文友交往,則無時空限制。洪範版經作者多次修訂,慎重付梓

瘂弦:
「余光中先生把我的生命內容依份量之輕重,分作四部分:詩作、編輯、評論、劇藝。
 余先生說,瘂弦寫詩,是揚己之才;
      編報刊,是成人之美,不但鼓勵名家、發掘新秀,而
      且培植繼任的後輩;
      評論則以研究新詩發展、為人作序為主;
      劇藝則以從事廣播事業、主演《國父傳》聞名。」

唐捐(學者/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暨主任)

詩如電光石火,每能帶來強力的拍擊;散文則如江流月照,給人以緜密悠遠的滋潤。所謂瘂弦傳奇,依照一般的理解,主要建立在他天才式的詩歌創作生涯——他在30歲出頭即擱置詩筆,卻留下諸多難以抹滅的經典名篇。我們視之為天才,但就詩人自身而言,卻是飽經苦難,求索與掙扎,而且𣎴無缺憾。

事實上,完整版的瘂弦傳奇,固然以詩藝狂飆的黃金十年為核心,但還應該包含前期在板蕩大地的流離歲月,以及後期做為文壇擺渡人的編輯生涯。詩篇本身做為靈感的結晶物,重在暗示與濃縮,𣎴得𣎴有所限制;至於詩人的日常體驗,想望與匱乏,則不得不依賴散文的傳達。換言之,詩是更為集中的文字表演,散文則通過「說明性」與「敘述性」這兩大利器(在詩則每成磕絆),補足了「詩的所以然」——詩袖手止步之處,散文正要大張其旗鼓。

瘂弦其人,博才多智而富於魅力,既瞭然於藝術之孤絕奧妙,又深體於涉事接物的道理,洞察人情世故,所以說起話來特別生動迷人。也就是說,「寫詩」與「說話」是兩種不同的才華,瘂弦居然兼而有之。本來「文章」是「寫」出來的,但白話散文之所以不同於古典文章,在於保留了更多「說話」的意味。所謂閒話、雜談、獨白,都是散文生產的重要方式。

這本《瘂弦回憶錄》由瘂弦「口述」,辛上邪「紀錄」。這種著作模式其實頗為常見,特別是在口述歷史與學術講論的領域。然而以這種形式來著作一部具有高度「文學性」的散文作品,卻顯得極為特別。我們並不知道兩人的合作細節(比方說口述者參與修改文稿的幅度如何),但僅就成果來看,可以確信這是一場完美的搭配。筆錄者一方面盡力傳達口述者的語調、性情與神態,頗能精準拿捏分寸;另一方面在篇章組織、段落畫分、文句修整各方面,也都有極稱職的表現……(節錄)

𝐎𝐏𝐄𝐍𝐁𝐎𝐎𝐊全文閱讀➢師大梁實秋文學大師獎》詩止步處,散文正要起舞:讀瘂弦、辛上邪《瘂弦回憶錄》

  • Post author:

第35屆梁實秋散文大師獎入圍《瘂弦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