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文季|師大梁實秋文學大師駐校作家專題講座
【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 vs. 師大梁實秋文學大師 首獎得主座談會 側記】

紅樓夢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創辦於2005年,由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主辦,香港匯奇化學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大朋先生贊助,為兩年一度的華文長篇小說獎。紅樓夢獎只取首獎一名,經評審團審核選出最優秀的華文長篇小說致贈獎項,另初選入圍者致贈入圍推薦獎,決審委員所推薦的優秀入圍作品致贈決審團獎。

歷年獲得紅樓夢獎獎項肯定的臺灣作家有張貴興、駱以軍、陳玉慧、朱天文、李永平、吳明益、胡晴舫、王定國、連明偉、陳耀昌等人,第9屆由甘耀明的《成為真正的人》獲得紅樓夢獎首獎殊榮。

《成為真正的人》以1945年三叉山事件為背景,描寫救援隊的原住民少年哈魯牧特從海拔三千多公尺上風暴冰雹肆虐的煉獄生還,逼近極端的人性掙扎和考驗,反使哈魯牧特淬鍊出更深邃的生命價值。

綿長的歷史被寫作者疊進文字當中,除了留下時代縮影,更在探討人的心性如何與千迴百轉的際遇共存。2021年,楊渡的《未燒書》以報導之眼紀錄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跨越三十年,當年的見證者等待歷史從沉靜下來的河床浮現,集結海內外採訪將之記錄成冊,並獲得第34屆梁實秋散文大師獎首獎肯定。

【鮮活的細節摘自生活】

關於如何為筆下世界增添真實感,可能有賴於細節。楊渡老師舉《成為真正的人》書中描寫日本人吃老鼠時惡作劇的橋段為例,日本人故意在老鼠尾巴塗上辣椒,好讓習慣使用尾巴治療痔瘡的老鼠病情惡化,由細節照見人物的複雜性,強化時代氛圍,也建造小說的真實。

甘耀明老師指出,田野調查時採集到的細節若沒有寫成散文,容易轉化為日後創作過程中的素材。比如甘耀明老師在書中化用的一首〈內褲歌〉,即為1970年代原住民上山伐木的林班歌,歌詞雖然無厘頭,但反映了伐木生活的苦悶,及原住民的幽默源自於不安全感的現象。這不見得在收集的當下就會用到,甘耀明老師說,田野調查蒐羅的訊息收錄在筆記及寫作者內心,也許多年後才會發芽。

《未燒書》中捕捉的幾隻烏鴉,就成為後來建構六四事件場景的必要元素。楊渡老師回憶道,當時天安門廣場上空有好幾隻烏鴉盤旋,廣場裡頭擠滿了人,陰沉的天空,彷彿是國家命運的隱喻。這些都是不會被報導出來的內在精神,楊渡老師說,記憶的回溯也需要通過細節來描述,讓關鍵性的細節深化故事內容,呈顯出更為細緻的感受。

兩位老師認為,醞釀素材變成題材,再累積相關細節,就能脫離事件大綱的範疇,寫出一個真正的故事,好的文學作品往往是靠鮮活的細節呈現出來的。

【凝縮時代的歷史場景】

經種種細節鋪排,最終指向了小說中的經典場景,像拼圖最終顯像,樂高的完成,無疑成為大時代下的一道縮影,涵蓋其時人們的價值觀。如甘耀明老師在書中為了描寫二戰期間,日本人因對美國文化的巨大疏離感產生仇視,言談中一概不使用含有英文的詞彙,如將「甜甜圈」改稱作「砂糖天婦羅」,從細微的一隅反射時代,甘耀明老師也談到,假設要描寫1079年的烏臺詩案,勢必要回到歷史文化脈絡之中,從當時的詩文觀察時人如何傳遞內心情感,如何用古老的文化表達悲傷,據此讓小說搭建出的場景更貼近現實,進而可以說服讀者。

楊渡老師則會將虛構場景視為一個電影場景,想像虛構場景在真實生活裡的樣子,並思考場景在歷史事件裡蘊含的意義。因此,楊渡老師是這樣描寫1945年巨變的瞬間:一個得知大戰消息的小孩在禮堂哭泣。小孩以為大戰失利,臺灣淪為戰敗國而哭泣不止,後經一旁大人提醒實為戰勝國,瞬間止住了眼淚。楊渡老師說,書寫這些場景時,總希望文字能包含更多歧義性。

寫作者運用場景描繪人性及歷史,在創作語言和詩性語言間流暢轉換,讓語言蘊含的思想方式也成為輔助場景建立的基石,而寫作者身在文字間的自我投射、向世界提出的疑問,達成了寫作者與作品間的交流,並形成一股強而有力的脈搏,篤實地叩問於讀者,我們應如何理解時代、他人以及自身。

講座最後,兩位老師鼓勵創作者們多多體驗生活,取材於生活,因所有文學都是真實的藝術性再現。甘耀明老師也建議現場聽眾,寫作時若遭遇卡關難題,可能是因為素材太少或把握不足,可以先進行其他有把握的章節,讓章節之間相互解決,或大量吸收生活經驗以解決那些問題。

最後,主持人吳有能老師綜合兩位老師的經驗分享,指出磨練情節、布局、還原場景、語言使用等技巧,是提升創作經驗的重要過程,而文學本如在人生長河上揚帆擺渡,歷經漫長的反省、洗禮、昇華,終能看見一絲光明的未來。

  • Post author:

2024人文季|師大梁實秋文學大師駐校作家專題講座 【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 vs. 師大梁實秋文學大師 首獎得主座談會 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