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文學大師駐校作家專題講座側記:董啟章「小說動力學」

日期:2023/03/14
文字、照片提供:師大華文寫作中心

「力」作為一種比喻

當我們討論小說,我們討論什麼呢?可能是情節,可能是結構,可能是人物,可能是語言……,董啟章在這場講座中則嘗試以「力」作為比喻來觀察並討論小說的動態,小說如何產生動能,牽動、渲染讀者;與此同時,一位創作者又該如何引發小說的動力,使之開展運轉。

董啟章引述普魯斯特的話,他提到,文學作品作為一個藝術品,像是光學儀器,讓我們用不同角度重新觀看這個世界。如果以「力」作為一種比喻,看待閱讀或是寫作,會出現怎麼樣的光景?

什麼是「力」?

作品必須要有「力」,如何著力、如何用力也是關鍵。有各種各樣的「力」,好比機械動力、電力、熱動力……等等,都可以是一種理解小說運作的角度。而這些「力」有著輕重、快慢、長短、動靜之別,並非只側重其中一端,而是在兩端之間找到平衡與比例,用以產生小說運轉的動力。

董啟章認為「引力」便是個很好的比喻。小說中的人物都是引力的焦點,不論主要或次要,彷彿星體一般,大小、密度、質量截然不同,他們之間會形成引力場,相互牽曳,帶動彼此。這便是一種「力」的展現與詮釋。

換一個角度,董啟章以力學中的位能進行比喻。小說的上下起伏,好比雲霄飛車,上衝跟下降都有力的運作。小說開頭的經營,便牽涉到「力」的儲存與發動,開頭如何啟動這個故事,讓小說產生能量,推動後續故事的開展。

以「力」的比喻為前提,董啟章進一步將小說中的力分為四類:

    • 情節力(plot):

意指佈局,如何把事件行動串連在一起的能力。簡單的情節也是情節,也有「力」在其中作用,所以是不能放棄的。

    • 結構力(structure, tectonics):

結構並非靜止不動的東西,一定要發力,一個好的結構,可以彰顯寫作者  所想表達的事物。

    • 敘述力(storytelling, narration):

指的是說故事的力度。有些寫作者非常會說故事,簡單的情節在這些寫作者的口中,會變得很精彩而有趣。

    • 語言力(style, tone):

可以理解為寫作者個人的風格,一種語調。有些寫作者的語言很有魅力,很有風格,光是文字本身,就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書寫的過程便是不同的力在相互權衡、搭配,推動著故事,也引發讀者閱讀的動力。

情節底下的懸念(suspense),也是小說創作的重要關鍵。小說本身就是建構在懸念上,懸念讓故事往後發展,讓讀者往下挖掘,讓人想要知道後面發生了什麼,懸念就是引出這種動力的一個關鍵。小說中有各式各樣的資訊,但這些資訊的顯示(reveal),或是隱藏(conceal),要發生在什麼時候,又要選擇顯/隱哪些線索?這顯隱之間的關係,可以視為「力」的收與放,也是營造小說時必須思考的關鍵要素。

蓄力與發力:小說的開頭

以「動」、「力」為觀察角度,董啟章帶著聽眾細讀幾個極具代表性的經典小說文本,對照不同的「力」如何運作,如何開展小說。

比如馬奎斯《百年孤寂》開頭的時間是不斷流動的,從過去到未來,敘述者將時間濃縮、折疊起來,製造情節上的懸念,引起讀者閱讀的動力;與之相對,巴爾札克的《高老頭》將時間靜止,並無限的延長,極其詳細的描繪故事即將發生的舞台。

另一個對照組是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以及卡夫卡《變形記》。普魯斯特以流動而幻化的敘述,描寫主角半夢半醒之間的心理動態,以主角的自我(ego)作為引力、向心力,使主角的輪廓逐漸清晰起來。反觀卡夫卡《變形記》,主角行為上的不能動彈與心理的流轉波動相互交錯,但這種內外關係逐漸崩離,主角自我逐漸異化、崩解,於焉產生了一種離心力。

董啟章認為小說並非是靜態的事物,更是一種動態的呈現,其間充滿了「力」的運作。小說的動力,來自情節,來自結構,來自人物,來自語言,寫作者打開小說的張力,引發讀者閱讀的動力。「力」不僅是作為一種比喻,更是不同的思考維度,讓「力」從不同位置作用,使得小說的閱讀與創作,以及有關小說的討論,有著恆動的可能。

| 講者董啟章簡介 |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現專職寫作。一九九四年同時以〈安卓珍尼〉、〈少年神農〉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短篇小說推薦獎,隔年再以〈雙身〉獲聯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特別獎,於文壇聲名鵲起。寫作生涯達三十年,作品質與量皆有目共睹,屢為各大文學獎、好書獎得主,已出版數十部長篇小說、短篇集及各類文集。曾於二○一四年被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作家,二○一九年台北書展大獎小說首獎,三度榮獲紅樓夢獎決審團獎。本年度以《狐狸讀書:董啟章隨筆集一》、《刺蝟讀書:董啟章隨筆集二》榮獲第35屆梁實秋文學大師獎「散文大師獎」首獎。 

  • Post author:

梁實秋文學大師駐校作家專題講座側記:董啟章「小說動力學」 (2023-03-14)